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爱的觉察也越发明显,有一些从小被教育的观点现在看来倒也没有奉若真理了。从小我们都被教导父母是无条件爱孩子,所以孩子也应该无条件的爱父母。但是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提前打下的思想钢印会随着时间不断加深,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远离孝道环境的话是很难摆脱这个设定。
现在大多数人和父母长辈在一起生活会认为家里人都很爱自己,所以自己也应该同样的爱他们,这种不配得感的思想让大多数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一种自卑的底色。很多亲人在生命中往往没有你想的那样爱你,大多数表达的善意也是在逢场作戏罢了。
回到主题,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我觉察到不爱的瞬间,当我醒悟后对世界的感受。
第一阶段:你的父母并不爱你
可能你的诞生并不是他们所预期的,很多时候一个生命的诞生更多是来源于动物性的繁衍,在社会潜意识中人们对于繁衍更多是一种必选项而不是一种可选项。当人类还没有发明避孕工具的时候收到激素的影响产生的繁衍行为让这个物种的族群进行扩张,提供了更多可用的劳动力,生产的人在抚养幼儿长大后可以享有指挥支配他们的权利,从而将体力劳动外包给了下一代。随着繁衍数量的增多,最开始生产的孩子还要承担部分代替抚养的责任。
在原始社会由于医疗的落后这种做法往往也伴随着高风险,很多人也就默许了一命抵一命的博弈。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现在生育的风险相比于原始社会低了很多数量级,但是社会潜意识并没有随着医疗水平同步发展。到了 21 世纪后大多数父母仍然认为孩子应该留在父母身边尽孝,继承父母本来就不多的遗产。
这些观念造成了个体意识间的冲突,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父母有时候很爱我,有时候又不爱我。这种困惑让还在发育的孩子错误认为是因为需要让父母认可爱自己才可以,导致丢失了意识中自我的部分,向父母去做一些课本上教的孝道,进入自我背叛的陷阱。
当对父母的爱不报任何期望的时候那你就开启了第二段觉察过程。
第二阶段:你不爱你的父母
当解构了父母爱你的本质后,你会发现之前做过的很多向父母示爱的行为都是那么可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开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要去爱他们。既然这个父母都不爱我了为什么这个社会还是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爱自己,自己要去爱父母。
在管理的角度上看能够承担最小成本的管理架构是树形的,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模式。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默认的管理者,那么这个只需要少部分能够管好这些人的人就可以了,从成本和实施难度上考虑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当看透这个社会潜意识的本质后,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也就变的清晰起来,家庭只是这个社会管理架构下的最小管理单位。你可以选择不在这个部门工作,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在这个公司工作。
第三阶段:你不爱你的孩子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演的话剧,当你逐步意识到那些是不爱后,那么你也对真正的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当你选择成为父母后你会发现对孩子更多是陪伴他成长的一段经历,你只是一个旁观者见证了一个生命启蒙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回忆起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事情,并时刻提醒自己只是生命的旁观者。
当孩子做出讨好求被爱的行为时,你可以告诉他爱的对错,也可以告诉他应该先爱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